首页 >> 传媒视角

传媒视角

秦岭野化放归林麝通过“冬季考试”

发表日期:2018-04-29来源:放大 缩小

 

  西安新闻网讯(文/记者 张潇 图/通讯员 张行勇)“冬天实际上不光是对林麝,对秦岭里的其他动物也都是比较艰难的,林麝是植食性动物,冬天可以吃干草,但是降雪很大的话,它们的食物就比较少了。”春暖花开,2017年6月29日上午11时许,曾有13只可爱的林麝被放归秦岭,这是世界首次人工繁育林麝放归活动。那么现在它们的生存状况如何?放归是否成功?记者近日采访了此项工作的负责人陕西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艳副研究员和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齐晓光教授。 

  上过“野化培训课”的林麝放归成功 

  “放归的林麝中,其中8头佩戴有GPS项圈,放归时就发现两只一下子跑远了,信号非常远,不过肯定活着,因为微弱的信号还在变化,而至今接近1年时间, 6头林麝一直都有活动信号。可以说,我们的放归是成功的。” 齐晓光介绍。 

  放归的地点叫响潭沟,在陕西平河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中心区域,从放归起,科研人员对林麝的监控要持续一年。因为对于小林麝们来说,冬天食物短缺、大型捕食动物出没,才是考验生存的最艰难时刻。放归的小林麝都是“上过学”的,而且都从“野化培训课”毕业。 

  为啥带了8个项圈而不是13只都带呢?齐晓光表示,这是因为长期观测的项圈重量和价格都有限制,他说:“主要是戴项圈还是担心会对动物的自然活动和行为产生影响,所以没有全带。不过剩余的5头剪了耳标,也做了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和DNA遗传标记,不会‘认不出来’。”关于一放归就跑掉的两只,齐晓光幽默地表示,每只林麝都有自己的性格。 

  那么,当秦岭白雪覆盖的时候,林麝们吃不到干草怎么办呢?齐晓光介绍说,裸露的岩石上还会有一些类似于苔藓、地衣等的植物,还有一只叫做松萝的植物,蛋白质含量比较高,我们在实地研究中也见过,这些都可以做食物。 

 

  科研人员安装红外相机 

  未来希望可较大数量放归 

  林麝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而雄麝所产麝香有“软黄金”的说法,不仅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而且还是一种名贵的天然高级香料。它的长相十分可爱,林麝的外形特征是雌、雄麝都不长角,雄麝的上犬齿发达。它的尾巴很短,四肢细长,蹄子比较狭而尖,耳朵长而直立。毛色上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在颈部的两侧各有一条比较宽的白色带纹,一直延伸到腋下。 

   “麝香是雄性林麝肚脐附近的‘香囊’分泌的,大小和乒乓球差不多,以前盗猎者随意猎杀来取香,现在人工养殖的林麝,完全可以在不伤害林麝的情形下取香。”齐晓光表示。 

  据介绍,这样的放归是为了解决林麝种群之谜,比如林麝种群数量大小、个体栖息地范围大小,及日活动距离等系列生态习性等科学问题。那么这些谜题何时能得到解答?齐晓光笑着说,这个过程比较漫长,我们研究秦岭金丝猴20余年,也存在不少未解之谜,这是一个需要持续研究的,目前相关的数据还在进一步分析当中。 

  “林麝是咱们秦岭的旗舰物种,最近正是产仔期,到了6、7月项圈会自动脱落,我们在周围布置了红外线相机,到时工作人员会进行长期实地观测,希望能拍到到林麝的照片,而有关活动规律、繁殖状况、疾病与寄生虫、种内与种间关系等5个方面的研究,我们还要持续进行为期2年的连续跟踪监测。”王艳说到。 

  在王艳看来,林麝是 “秦岭六宝”之一,首次放归13头林麝特别是仅8头佩戴GPS项圈还是种群个体数量显得少,她希望未来可以多批的较大数量放归,因为目前我省野生林麝目前只有不足3000头,大量放归对整个秦岭的生物多样性都有很好的影响,可以更好保护这一珍稀物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