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视角

传媒视角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普宣传专栏

寻找影响气候环境变化的“秘密”

发表日期:2018-05-19张梅来源:放大 缩小

  

   

      石笋如何记录着气候环境的变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研人员如何加强研究,从而为应对气候环境变化提出科学建议……   

  “一带一路”区域是全球生态环境最为复杂、脆弱的区域之一,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下该区生态、环境发展的不确定性给我国以及“一带一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大风险。例如,极端干旱会导致中亚地区农作物产量下降、水资源短缺等,造成当地的贫困和移民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区域地球系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其未来发展趋势和影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现实需求。鉴于此,有必要从更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出发,利用高分辨率的地质、生物、历史记录,通过多种代用指标恢复这一地区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结合现代观测资料和模式模拟的结果,探讨其变化规律、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寻找与现今气候相似的历史特征时期,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气候科学数据和依据。   

  近年来,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一带一路”国际地球环境研究中心一直在“一带一路”地区开展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工作,对沿线国家进行了多次大范围的综合野外考察,获得了大批石笋、树轮、黄土等宝贵样品,对“一带一路”区域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特征、规律及影响获得了新认识。其中,研究发现塔吉克斯坦中部山区的树轮稳定氧同位素可以反映西风强度的变化,进而重建了过去200多年中亚地区的西风变化历史;通过洞穴石笋的氧、碳和微量元素记录,重建了中亚地区过去8000年水文变化历史,大大延长了气象观测记录,揭示过去一系列的极端干旱事件,认为干旱事件对欧亚大陆的文明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系统研究了新疆黄土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气候变化特征,发现在千年尺度上中亚、东亚和北大西洋的古气候有很好的耦合关系,认为西风作为中间气候系统把北大西洋的气候信号传递到中亚和东亚地区。同时,中心通过泰国南部毗邻安达曼海的石笋记录,重建了过去2700年中印度-太平洋地区的高分辨率水文气候变化历史。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斯里兰卡开展石笋和树轮研究,样品正在进一步分析中。   

  此次培训班的负责人谭亮成研究员介绍,当前“一带一路”合作多集中在经济文化交流,高速发展下如何应对环境变化问题的相关交流合作仍显不足。“一带一路”沿线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面临着一系列的气候风险,为了更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实施“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风险问题,促进沿线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深入理解这一区域气候环境变化现状,并从更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出发,认识“一带一路”地区不同时间尺度气候、环境变化的特征、规律与驱动机制,进一步科学评估未来气候发展趋势及影响。“此次培训将搭建我国同丝路沿线国家环境变化研究的合作平台,积极推动丝路国家的国际合作。”   

  2013年起,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一带一路”国际地球环境研究中心的骨干成员陆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斯里兰卡、泰国、伊朗、尼泊尔等开展过多次野外考察工作,已经和中亚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地质、地震与地震工程研究所,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伊朗德黑兰大学,巴基斯坦巴哈丁扎卡里亚大学,斯里兰卡科隆坡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泰国国家发展管理研究所等开展了实质性合作,并共同发表过一系列合作研究成果。   

  未来,中科院地球环境所“一带一路”国际地球环境研究中心还将继续发挥多学科集成的研究优势,强化国际合作,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区域环境研究。 

  这些问题或许在“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培训班上都能找到答案。5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资助,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一带一路”国际地球环境研究中心举办的“一带一路”气候环境变化培训班在西安开幕,来自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泰国、伊朗、印度、塞尔维亚、斯里兰卡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9名青年科研人员、博士生、硕士生参加此次培训。在为期15天的培训中,他们将通过理论学习、实验室参观和培训、典型案例的授课和访谈交流、野外实习,掌握气候、环境变化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全球变化的核心科学问题,探索“一带一路”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方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