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视角

传媒视角

陕西科技助力大国工程

发表日期:2020-12-29来源:陕西日报放大 缩小

 

航天六院107台发动机助力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 张平摄

 

航天六院研制了百余种推力不同的火箭发动机和空间推进器,为我国成为航天大国奠定动力基石。 张志敏摄

 

  “嫦娥探月”,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奋斗者’追梦深海”,标注中国载人深潜新坐标。

  “北斗全球组网”,让世界见证中国精度。

  ……

  2020年,一项项代表着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成果,频频凝聚全球关注的目光,让人感受到创新的澎湃动力。陕西科技功不可没。

  探月工程“绕、落、回”完美收官

  12月17日,随着嫦娥五号成功将1731克的月球“特产”带回,探月工程“绕、落、回”圆满收官。嫦娥五号创造了许多第一,也创造了历史。陕西科技力量功不可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六院)研制的107台大小发动机持续接力,助推“长五”护航“嫦五”探月返乡。其中,8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及2台9吨级氢氧发动机,全部是我国新一代绿色环保发动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四院)为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系统提供了正推火箭、消氢点火装置、碳碳密封环等产品,为嫦娥五号探测器提供了表采机械臂关节电机组件、电磁推力器组件和特种压力传感器,确保了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以下简称西安分院)为“嫦五”研制了微波测距测速敏感器、测控天线、数传子系统以及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保证了“嫦五”与地面建立顺畅的联系。

  西安光机所月球与深空探测技术研究室研制的全景相机为采样区月表形貌和月面国旗成像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直接影响“嫦五”自主采样任务成败的表取采样视觉信息处理系统,由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郑南宁院士指导下的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空间视觉团队完成。

  “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之旅

  仰望星空,追问苍穹。在人类好奇心的驱使下,科技飞速进步。2000多年前,屈原向天叩问宇宙起源。2020年,“天问一号”带着人类对星辰大海的追问奔赴火星。

  7月23日,海南文昌发射场,长征五号遥四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长征五号遥四火箭上,共配置了30台来自航天六院的四型发动机,分别是8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2台9吨级膨胀循环发动机和18台作为辅助动力的姿控发动机。这30台发动机,为火箭上升提供了千吨动力,确保火箭顺利升空。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着陆巡视器和环绕器都配置了航天六院研制的推进分系统,共计48台发动机。3000N轨控发动机和7500N变推力发动机,携手46台姿控发动机,将分别为着陆器着陆过程悬停、避障及缓速下降过程提供可靠动力,为环绕器系统提供轨道维持、轨道转移、制动捕获、轨道调整以及姿态控制所需的精准动力。

  为“天问一号”制造“最强大脑”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九研究院第771研究所,该所研制了用于火星车的系统管理单元CPU模块,以及用于着陆器的数据接口单元CPU模块。

  航天四院提供了多项产品和技术,为探测火星全程保驾护航;西安分院为火星探测器研制的测控数传系统和微波测距测速敏感器是进行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的“天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李云松教授所负责的图像传输与处理团队,参与了本次火星探测中多个科学载荷的图像和数据压缩任务。

  “奋斗者”号刷新载人深潜新纪录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2020年,我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实现了我国深海装备和深海技术的重大突破。此次任务中,西安光机所两个科研团队参与其中,成功助力“奋斗者”号创下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并实现万米载人深潜电视直播。

  海洋光学与技术研究室科研团队研制的全海深超高清摄像机、3D摄像机搭载在“沧海”号上,全海深小型高清相机搭载在“凌云”号上,肩负着拍摄“奋斗者”号在海底样品抓取、深渊海底地质环境、深渊底栖生物运动、海沟典型地质环境变化等深渊科考任务的超高清影像资料的重任。摄像机可对“奋斗者”号进行同步多维拍摄,实时拍摄的视频经过噪声去除、图像增强、色彩恢复等预处理后,远程实时传输至水面母船。全海深小型高清相机可多角度、近距离对“奋斗者”号进行拍摄。

  与此同时,西安光机所研制的全海深超高清摄像机、3D摄像机、全海深小型高清相机、全海深对接通信与高速数据传输系统工作正常、性能稳定,为此次万米海底作业提供了技术支撑与保障。

  中国北斗完成全球组网

  6月23日,北斗三号“收官之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将与其他已经在轨的29颗北斗三号卫星完成组网,全面建成北斗全球导航系统。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授时中心)为北斗全球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诸多贡献。国家授时中心自主研发建成了全球首个以40米天线为核心的北斗空间信号质量评估系统,评估结果已成为北斗卫星入网与在轨故障诊断的重要判据和分析依据,实现了对北斗三号试验星和组网星信号的第三方国内权威的监测与评估。

  同时,国家授时中心建成了“北斗一带一路高精度位置与时间服务中心”,将北斗定位精度从米级提高到厘米级,形成便于推广的分布式示范装置,具有规范的数据、服务、安全、存储等技术标准,填充了我国在高精度定位和超高精度定时方面的应用空白;完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某试验系统的建设任务,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授时,授时精度比GPS高一个量级,填补了我国超高精度时间服务空白。

  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建设以来,西安分院和航天六院在各自领域发挥作用,分别提供了三分之二卫星的全部有效载荷以及火箭的全部动力和卫星入轨动力,为北斗实现全球组网贡献了重要的陕西科技力量。(张梅)

来源:http://esb.sxdaily.com.cn/pc/content/202012/28/content_745099.html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