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退耕还林20载,看生态修复的“安塞”样板

发表日期:2019-08-23安塞站来源:水土保持研究所放大 缩小

  820日至22日,中国水利报、陕西电视台、延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聚集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以下简称安塞站),就退耕还林20年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所取得的成效进行深入报道。 

  提起安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激昂豪放的安塞腰鼓,这也成为了当地的一大象征,而安塞站就坐落在这座山的山脚下。安塞站始建于1973年,现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站、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全国中小学生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野外科研教学基地等。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朱显谟院士就曾在当地的纸坊沟流域进行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考察,并集半生科研实践总结提出了“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的黄土高原国土整治与生态建设的“28字方略”,成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依据。“七五”攻关期间水保所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提出的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是我国现阶段“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缩影;“八五”期间提出的生态系统经过20年集中连续治理可以初步进入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恢复三阶段理论,成为了水利部制订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的重要参考,为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提供了实证。“九五”期间提出的黄土丘陵区植被建设要强调“因地制宜、还林还草、科学实施”的原则,以自然恢复为主,提出将“退耕还林”改为“退耕还林(草)”的建议,得到在水保所视察工作的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的认同;提出的《科学规划,退耕还林(草),改善生态,富民增收》的建议得到朱镕基总理的批示,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十六字”调整措施中将“退耕还林”改为“退耕还林(草)”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期间,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1999年退耕前,黄土高原植被盖度仅为31.6%,土壤侵蚀模数高达1.2 t/km2·a,现如今,黄土高原植被盖度为63.2%,增加了一倍,局部甚至高于85%,土壤侵蚀量下降了80%以上。现在89年的土壤侵蚀量才相当于过去1年的土壤侵蚀量,大部分流域输沙模数不足800 t/km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水保所安塞站几代人共同努力,基于纸坊沟流域多年综合研究提出的“退耕还林(草)”模式是践行“绿水青山”的先行者之一,也将黄土高原切切实实变成了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安塞站全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