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三秦学人 
“秦岭猴王”李保国

发表日期:2018-07-16来源:放大 缩小
  
  山中嬉戏的金丝猴
   

 

    李保国在野外接受采访

   

 

 魏杰 治印 

 

  

   “目前,秦岭山中约有野生金丝猴4400余只,其中佛坪境内有1000只左右……” 

  “这群猴由7个家庭组成,今年添了8只小猴,总共有94只。你看,这颗树上的几只是一家子,那儿的几只是一家子,对面那个坡上的是一群‘光棍’,那只叫‘甲板’,那只叫‘罗盘’,那只叫‘箭头’……” 

  说起秦岭山中的金丝猴,被称为“秦岭猴王”的野生金丝猴研究专家李保国如数家珍。625,记者走进位于佛坪熊猫谷景区的秦岭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了解“秦岭猴王”李保国与秦岭金丝猴的故事。 

  学人小传 

  李保国,陕西省周至县人,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院西安分院副院长、中国动物学会灵长类学分会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SSC灵长类专家组东南亚区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他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灵长类行为生态方面的研究,首次系统地揭示了金丝猴神秘的社会结构,为我国野生金丝猴的科学研究和保护管理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引猴下树  

  在佛坪熊猫谷景区的猴子公园,当工作人员用食物把金丝猴从对面的山谷上引下来时,记者拿着相机对着蹲在地上吃食的金丝猴一阵狂拍。李保国说:“你们应该拍树上的猴子,那才能体现它们的特点,地上的一看就是人为干预的。”  

  “猴子蹲在地上吃东西不是很正常吗?”记者惊愕地问。  

  “金丝猴是树栖灵长类动物,它们常年生活在树上,如果不是人为干预,它们很少下树,更不会吃人工投食。”李保国介绍。原来,把树栖灵长类动物金丝猴引下树是李保国的一大成就。  

  在李保国看来,自己一生就干了两件事——把猴子引下树就是其中一件。  

  把野生金丝猴引下树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20世纪90年代,为了研究野生金丝猴,李保国带着科研小组成员跟着猴群满山跑。但是,野生金丝猴对人类非常警惕,科研人员根本不可能近距离接触它们。无法近距离观察,科研人员就不能对猴子进行个体识别,深入研究也无从谈起。为此,他们想尽了办法,收效却微乎其微。  

  2001年,在听取一位日本同行的建议后,他们便在周至县贡泥沟一块较为开阔的地带,开始尝试为金丝猴投食。但是,不管科研人员投何种食物,猴子始终不肯下树。无奈之下,他们以一个月为限,如果还是不行就放弃投食的方法。  

  21天后,终于有一只小金丝猴下来,小心翼翼地抓起食物吃了起来;第22天,又有两只金丝猴下来了;第23天,整个猴群几十只猴子几乎都下来了。终于,人工投食的方法使得李保国他们获得了金丝猴的信任。就这样,研究小组开始近距离观察猴子,成为我国首个系统研究野外金丝猴的团队。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我用了10年时间‘追猴子’,弄清了金丝猴在秦岭的分布和数量。把猴子引下树后,我们终于不用再追着猴子跑了,得以系统深入地研究这个种群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从开始猴子见了我们就跑,到慢慢不跑,再到后来下树,这也是我们了解野生金丝猴,走近它们,学会与它们相处的过程。”李保国说。  

  科研永无止境。最近,李保国又开始了新方法的尝试。据了解,团队和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合作,开发了“猴脸识别系统”,这套系统将自动为每只野生金丝猴进行360度全景成像,便于研究人员更细致地掌握每个个体的特点。“如果这个方法成功,在野生动物研究领域,将又是一次具有开创性的进展。”团队一位科研人员说。  

  走近金丝猴社会  

  把猴子引下树后,李保国团队开始为每一只猴子“起名”,标记个体信息。自此,秦岭金丝猴社会的秘密逐渐被揭开。  

  秦岭是我国金丝猴分布的最北极,主要分布在我省境内的周至、太白、宁陕、佛坪、洋县等地。秦岭金丝猴又名川金丝猴秦岭亚种,在动物学分类上属四川金丝猴的秦岭种群,是金丝猴家族中比较特殊的一支。  

  李保国介绍,秦岭金丝猴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松散的母系社会,一个是独特的重层社会结构模式。  

  所谓松散的母系社会,即一夫多妻制的家庭单元是秦岭金丝猴社会的基本社会功能单位。每个家庭单元内由一只成年雄性猴,若干具有繁殖能力的雌性猴以及它们的后代组成。这个家庭中的雄性猴在性成熟之前,会自动或被驱逐离开自己原来的家庭,进入到都是“光棍”的全雄群中,之后再寻找机会重新组织自己的家庭。“所以金丝猴群是没有‘猴王’的,它们以一夫多妻制的家庭单元为基本,层层嵌套,形成族群、分队、群的结构形式,共同觅食和躲避天敌,构成了独特的重层社会结构模式。就像人类社会一样,多个家庭组成村庄,再形成部落、国家,所以叫重层社会,而基本的运转机构还是家庭。”李保国说。这也正是秦岭金丝猴没有“猴王”,但能形成由几百只金丝猴组成的大群,并和谐运转的原因。  

  “完善的社会系统是灵长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的重要特征,重层社会是其中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李保国说。灵长类动物的重层社会结构研究,全世界有两种权威模式:一种是雌性联盟的家庭运转机制,一种是雄性性选择的家庭运转机制。“金丝猴则处于两者中间,金丝猴家庭的稳定和谐,既有雌性形成联盟,也有雄性的性吸引,是松散的母系社会。这样更利于保持群体的稳定性。”李保国说。  

  2014年,《自然——通信》杂志发表了李保国团队关于重层社会系统进化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秦岭金丝猴社群独特的重层社会结构模式。这一研究成果被认为打破了西方学者50年来有关灵长类重层社会进化的一贯认识,丰富了灵长类社会系统进化的理论体系,与兰花全基因测序等成果一起标志着我国濒危物种保护取得的重大研究突破。  

  猴子公园  

  在佛坪熊猫谷景区的猴子公园,记者看到游客们隔着一条小溪,饶有兴致地看着对面的金丝猴嬉戏。  

  猴子公园是李保国干的另一件大事。  

  在多年的研究保护工作中,他常常思考:如何能把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研究和当地的发展结合起来?如何让更多当地老百姓主动加入到野生动物保护中?如何通过更直接有效的方式,把有关野生动物保护的知识传播给更多人?  

  “看到日本的猴子公园,我就想我们在秦岭山中也可以这样做。”李保国介绍,佛坪熊猫谷景区的猴子公园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科研人员在开展研究的同时,指导公园对金丝猴进行合理“引导”,在保证不破坏金丝猴原生状态的前提下,吸引游客、保障游客安全。“这里就是一个最佳的‘赏猴点’,隔着小溪既保证了游客的安全,又能近距离观赏到猴子的原始状态。但是,过段时间,又得赶它们换换地方,不然这儿的树木就被破坏了。”李保国说。  

  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猴子公园吸引了大批游客,尤其是每年夏季,公园游人如织,景区的酒店几乎天天客满。在猴子公园的基础上,依托基地科研人员,熊猫谷景区也成为青少年的“科考基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小朋友参加有关金丝猴研究与保护的科普活动。  

  这些开放的活动,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收入,让更多人了解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也让基地科研人员受益良多。基地科研人员赵海涛表示,团队一项开创性的科研灵感就源于一次科普活动。在一次科普活动中,一位小朋友问科研人员,为什么图片上的猴子不开心。研究人员由此得到启发,开创了猴子的图片实验方法,使得对野生金丝猴的行为认知研究更加深入。  

  “科学研究是开放的,研究与保护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深入、长远。”李保国感慨道。作为中科院西安分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长,他现在正致力于把科研与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让科技助力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 

    

附件: